(转自:诊锁界)网络配资开户
全国首个全院区物流机器人医院,全国使用物流机器人最出色的医院之一。
]article_adlist-->编辑:北玄
封面来源:pixabay
数字孪生系统
据了解,方桥院区于2017年开始规划设计。2018年浙江省推行“最多跑一次”改革,院区在设计中将“最多跑一次”的理念全部融入进去,其中包括智慧物流系统。
智慧物流系统涵盖气动物流系统,其中轨道小车作为物流传输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具有多元应用场景,但造价颇高。
“原计划将方桥院区打造成为全省领先的数字化建筑,但受限于资金,后续转而聚焦打造数字孪生系统,利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医院全场景、全流程、全业务的数字化表达。”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院长(以下简称宁大一院)孙杰介绍道。
于是,物流机器人代替轨道小车来提高院内物流效率。
他继续介绍,“为降低机器人在点对点运输时的空跑概率,在设计时提前规划供机器人通行的专属通道,确保机器人运行路径与其他动线完全隔离。”
利用数字孪生系统实时掌握机器人当前位置、规划最优送达路径,并精准指挥其前往指定地点。
设计中还借鉴滴滴打车的模式——当临床有物资需求时,发出需求信号,附近的配送机器人如同出租车般“抢单”响应。
抢单过程中,机器人基于定位技术自动筛选50米范围内的任务,实现就近接单、精准响应,避免无效跑动。
值得一提的是,“方桥院区目前投入了的120台物流机器人,全部为宁波本地制造”。
如今,走进方桥院区可以看到这样震撼的场景:120台机器人24小时穿梭在医院各区域,送药、送标本、送血液制品、送消毒用品及后勤物资等。
医院的一位调度人员较为详细地讲解道,“每天早晨6点,物流调度平台便会调度机器人前往发货科室待命。医护人员将药品、耗材等物资放入机器人储物箱后,机器人根据系统规划的最优路线,精准送达目的地科室。”
机器人还承担检验标本收取运输任务:手术开始前,它们会将药品、耗材、无菌物品等准时运抵手术间;术后还将污物器械运送至消毒供应室。
在下午3时,物流调度平台会自动触发垃圾运送指令。晚间8时,部分机器人保持待命状态随时“接单”,其余则开始充电,为次日工作蓄能。
据初步统计,物流机器人的平均运送时长14分钟,与人工调度和运送相比下降了近一半,能够在白天节省60%的运送人员,在夜间则能节省80%以上,一年大约为医院节省600万元的后勤成本。
物流机器人的应用不仅颠覆了传统医院的运营模式,在大幅降低人力成本的同时,更通过全流程智能化调度,提升了全院物资流转效率与精准服务质量,开创了现代化医院“全场景智慧物流”的全新范式。
方桥院区将数字孪生技术还应用在医院的安防领域中,借助数字摄像头等设备构建精准的人员追踪体系——当目标人员进入医院大门时,系统即实时捕捉其轨迹,全程记录其在院活动时长、行动路径等信息,实现目标人员的“进有踪、行有迹、出可查”。
不仅在物流和安防上,数字孪生技术还应用于医疗服务领域,并在多个场景展现出创新价值,比如个性化医疗、实时健康监控、疾病预测与管理、手术规划与模拟等中。
专病中心
医疗服务的规划布局体现了一家医院的战略视野、管理能级与人文温度,是其综合实力的立体映射。
以前,大多数医院采用了“三分式”(门急诊、医技和住院)模式。在这种布局中,患者就医往往需要在门诊、检查室等地多次往返。
随着医疗服务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医院将“三分式”布局改为“中心式”布局,即按患者就医需要组织医疗服务,让患者在同一楼层的同一个区域就能得到需要的全部医疗服务。
方桥院区在设计时秉持“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比如,将神经疾病诊治集中于同一区域,形成神经疾病医学中心。除大型设备外,脑电图、心电图等检查科室与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等临床科室在该区域实现集中布局,让患者在同一区域内即可完成从诊断到治疗的全流程服务,大幅缩短就医动线,提升诊疗效率。
在此基础上,宁大一院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再次升华,从“以系统为中心”向专病中心模式转型,即根据不同病种集中规划诊查治疗用房,推动相关科室高效协同,缩短患者就医时间。目前,总院正全力打造眩晕中心、癫痫中心等专病诊疗中心。
“比如眩晕中心,”孙杰说,“眩晕的病因复杂多样,患者就医时往往面临分诊困惑,向护士咨询时,可能因病因不明确而无法准确指引科室,导致挂错号。”
举一个例子:患者首诊在神经内科,医生看后可能建议转神经外科,而实际患者的病因可能是耳鼻咽喉科。但这种反复转诊的情况,常使患者经历多次就诊仍无法解决问题,尤其是对于县市区远道而来的患者,就医体验、获得感就会大大降低。
医院整合耳鼻咽喉科、神经内科、心血管内科、影像科、心身医学科专家团队,以及耳鼻喉科眩晕检查治疗团队,成立眩晕多学科诊疗(MDT)门诊,对不明原因的疑难眩晕、头晕患者集中专家力量、制定个性化的诊疗方案,避免患者来回奔波,一站式解决患者眩晕问题。
这样一来,宁波的老百姓倘若出现头晕目眩等症状,大部分症状到宁大一院的眩晕中心就可得到解决。
比如,前段时间有一居民出现眩晕现象,在其他医院反复就诊未果,转至宁大一院的眩晕中心,不到半小时即明确病因,得到有效的诊治。
这也体现了多学科跨界协作在提升诊疗效率上的显著优势网络配资开户,更体现了“医生动、病人不动”的服务理念。
目前,方桥院区建立的脑科中心涵盖睡眠中心(浙江省规模最大)、精神卫生科(主要收治身心心理疾病等患者)、重症医学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脑血管病科等科室,形成集诊疗、重症监护于一体的专病中心,实现了相关疾病的集中化、专业化诊疗。
在专病诊疗理念的发展趋势下,医院计划将“院中院”建设作为接下来的重点发展方向。
引凤筑巢”
不管是“以系统为中心”还是打造专病中心,其本质都是更加快速有效地解除患者疾病痛苦,这其中就离不开学科建设。而学科的发展,又以人才为支撑。
为吸引优秀人才,近年来,各地医院结合区域医疗需求与学科发展战略,采取了多种举措。
宁大一院采取了“引凤筑巢”——面向全球聘请学科带头人;开展人才孵化、展翅、领雁三大工程,培养本土人才;在全市公立医院率先试水年薪制,薪酬分配向高风险关键岗位、新技术及医疗一线倾斜。
早在多年前,孙杰就曾强烈建议院领导暂不设置部分科室的科主任职位,而是先设科室副主任,将正主任岗位预留以待引进的人才。
人才引进来,医院给予充分的信任,为其搭建发展平台,让其能自由施展才能。
这里有一段堪称医院学科建设中引才用才的典型范例:2010年,宁大一院与上海华山医院合作成立了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宁波分中心,建立了周良辅院士工作站——这也是全宁波卫生系统首个院士工作站。
上海华山医院神经外科的高翔同年加入宁大一院,医院对相关人员提出要求:“必须全力支持高翔主任的工作,若有人故意为难,院领导必定第一时间干预。”
医院也第一时间接洽宁波的大小媒体记者进行宣传报道,而他本人也几乎走访了宁波大大小小的所有医院,了解当地医疗行业在神经外科技术方面的优势与不足,以及本地居民的需求。
一年后,宁波市推出“3315人才计划”,医院又搭建发展平台,助力其在评选中拔得头筹,自此他的职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孙杰说,“高主任到院后展现出极强的进取心,临床与科研齐头并进。经过努力,他成功获批国家级课题,斩获多项重要奖项。最终,其所在学科成为宁波市综合性医院中首个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如今,高翔不仅是该院神经外科学科带头人,也是该院副院长。
真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几年后,又有一位高年资医生加盟医院。
为给其提供足够的发展空间,医院在十天内完成了对一个低效病区的撤并,专门成立了一个新病区。
后来的妇科、微创外科、心血管外科、呼吸科等主任都是以相同方式引进过来。
宁大一院也由此也成为浙江省用才爱才的先进典型。
这是引才,那么医院实施的年薪制则是为留住人才而采取的一种举措。
2017-2018年期间,宁波的民营医院为提升自身竞争力,大力吸引人才。
在此背景下,宁大一院依据宁波市出台的相关文件,率先在宁波制定了相关人才政策,将部分较为优秀的医生纳入年薪制管理。
这一政策实施后,有效稳定了医生队伍,基本杜绝了人才流失现象。
科研
国内外科界前辈裘法祖院士曾经说过:如果一个外科医生只会开刀,他只能成为开刀匠,只有会开刀又会研究才能成为外科学家。
在“以科研促临床”意识日益深化的当下,医学领域正加速形成“科研驱动临床创新”的发展格局。
2018年是宁大一院科研工作的分水岭。之前,由于老院区的空间有限,实验室面积仅有六十几平方米,许多医生需借助宁波大学的实验室进行实验。
科研工作也缺乏明确方向,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可能第一年聚焦这个研究目标,第二年就转向其他领域,科研工作近乎无规划可循。
2018年,医院对面的银行搬迁至宁波金融中心后,遂将此楼租赁下来,将四层设为教学用房,并着手装修中心实验室、医工融合研究室、医学数据中心及生物样本库。
在引进多位科研人才的同时,医院与浙江大学、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等院校签约合作,有针对性地持续邀请专家来院指导科研工作。通过多次研讨与交流,血液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等科室均明确了重点研究方向。
有了方向,发展起来就有了引擎。此前凤毛麟角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数量也实现跨越式增长,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数量为6项,2023年增至7项,2024年增至12项。
在这一发展进程中,医院对激励措施进行了优化调整。以SCI文章为例,以往即便影响因子仅1分的文章也给予奖励,如今调整为仅对影响因子3分以上的文章予以奖励。
这一举措促使高影响因子文章数量显著提升,10分以上的文章逐渐增多,顶刊子刊发表数量也从过去的空白状态转向日益丰富。
在临床研究过程中,制定和实施高质量的数据质量控制和管理策略是确保研究结果准确性的关键。
孙杰提到,“临床研究的核心在于高质量数据,从数据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推动改进。因此五年前,宁大一院便开始布局医学数据中心的建设工作,引进了当时顶尖的数据领域专家。”
在专家的指导下,医院着力强化数据中心建设,以高质量数据为支撑,深入开展临床研究——对标《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国际顶尖期刊聚焦的临床研究方向,推动科研重心从早期基础实验向临床研究转移。
“方桥院区正在建设的动物房,便是服务于临床研究,未来计划与转化研究结合。”
孙杰介绍,“目前正与企业洽谈类器官合作项目,该项目无需依赖实验动物,可实现精准医学研究与药物筛选的技术革新。”
例如,针对肝脏恶性肿瘤,可利用类器官技术培养患者来源的肿瘤组织,通过模拟不同药物或治疗方案的干预过程,动态观察肿瘤生长速度、体积变化及细胞反应等指标。将研究中产生的优质技术或药物治疗方法,通过规范的临床试验验证后,应用于患者诊疗。
成绩
说到近几年来宁大一院所取得的成绩,可用一句古诗来形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作为浙江省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单位,宁大一院不仅拥有宁波市公立医院首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精准医学研究重点实验室),更入选首批浙江省研究型医院建设单位,形成了“临床诊疗高地+科研创新平台+研究型医院”的三位一体发展格局。
说到入选浙江省区域医疗中心的历程时,孙杰的话语里有些“小庆幸”。
在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宁波建设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项目,规划床位600张,项目立项后计划于转年开工。
同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启动了医疗中心试点建设项目。
国内的医疗中心分为三个维度,国家医学中心是国内医疗领域的顶级平台,其下依次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
目前,国家医学中心与国家区域医疗中心的布局已基本完成,在此背景下,浙江省推进了四家省级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工作。
而浙江省重点实验室——全省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精准防治重点实验室,是医院聚焦心血管病研究,整合全院资源搭建。
在拥有了省级实验室后,医院积极引入外部力量,与宁波高新企业科研团队、宁波大学、浙江大学、杭州良渚实验室乃至苏州的科研机构合作,共同推动实验室的发展壮大。
在此基础上,医院获批省级工程研究中心——泌尿系疾病创新技术与诊疗器械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该中心依托医院泌尿外科的科研与临床资源,在全国转化研究领域持续产出成果,其综合实力在浙江省内同类专科中位居前列。
有了省级心血管病重点实验室与泌尿系疾病工程研究中心这两个平台,医院又成功获批浙江省研究型医院建设单位。
再有,医院的心内科获批国家临床重点建设专科、国家卫健委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培训基地。全国首创的房颤一站式手术(一站式完成房颤射频消融+左心耳封堵)及LOVE术式(左心耳封堵优化术式),已在全国300余家医院推广应用,并被纳入5项中国专家共识,成为行业标准制定的参与者。
作为浙江省市共建医学重点学科、浙江省区域专病中心的消化内科,成功获批宁波市高端团队重大攻坚项目,在消化道早癌诊治、胆胰疾病内镜微创治疗等领域形成鲜明特色,引领区域专科发展。
……
在科研创新领域,医院22年至今累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立项92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5项;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三等奖2项,浙江省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
学术产出方面,发表高水平SCI论文146篇;同时推进专利成果转化35项,科研实力与转化效能显著提升。
所有看似“突如其来”的突破,都是宁大一院长期深耕的“厚积薄发”,是战略定力、团队执行力与时代机遇共振的结果。
/ END /
]article_adlist-->// 本文来源:医学界智库❖ 慎重声明:本文内容仅供学习交流,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图中图片基于CC0协议,已获取授权,如有疑问请联系编辑。
]article_adlist-->华林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